服务项目>> 灭老鼠 灭蟑螂 灭蚊子 灭苍蝇 灭跳蚤 灭白蚁 灭臭虫 >>更多
害虫百科

害虫百科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留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害虫百科

棉铃虫-百科

类型:害虫百科 时间:2012/12/2 来源:清波灭鼠杀虫

                                 棉铃虫

     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中文学名:

棉铃虫

拉丁学名: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

   

  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 

   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H. armigera)幼虫。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入土化蛹,成虫灰褐色(翅展3.5公分),一年发生45代。较早世代的幼虫主要取食玉蜀黍,尤其是穗尖的小籽粒;以後各代幼虫为害番茄、棉花和其他季节性作物。 

  

   成虫: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卵: 半球形,高0.52mm0.46mm,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纵纹从顶部看有12条,中部2纵纹这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   幼虫: 共有6龄,有时5龄(取食豌豆苗,向日葵花盘的),老熟6龄虫长约4050mm,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4)体色深绿,背线,亚背线不太明显,气门淡黄色。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不排成线)。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蛹:长1720mm,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的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的)。入土515cm化蛹,外被土茧。 

棉铃虫图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1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98/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棉铃虫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乌雀类,及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起到抑制作用。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 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棉铃虫

 

幼虫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 

   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赤眼蜂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分布于南纬50度与北纬50度之间。中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华北、新疆、云南等棉区为害较重。 

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棉铃虫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同作物间辗,转取食危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此外,由于营养水平的差异使棉铃虫发育进度不一致,田间种群世代参差不齐、交叉重叠,危害历期延长。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地膜植棉的种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为一代棉铃虫发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诱棉铃虫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后再回迁到棉田,使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防治压力剧增。随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垦区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茬灌和干播湿出面积加大,导致棉铃虫羽化率高,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极易爆发成灾。 

气候因素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

  秋季和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在我区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虫、螳螂、鸟类等。棉田施药过多或选用农药不当,杀伤了大量天敌,失去了天敌对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是棉铃虫成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策略

  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农业技术措施

  棉铃虫

    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诱杀棉铃虫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

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可在1020分钟快速杀死5龄以上大虫,且持效期达15天左右,同时兼治甜菜夜蛾烟粉虱、蓟马、伏蚜、螨等多种害虫,实现一喷多治、低本高效,可实现一个月两遍药,棉田害虫杀干净!” 

研究价值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并被该杂志列为该期突出亮点论文之一。   RNA干扰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机制。该研究组以棉花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因为棉花中有一种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对大多数生物体有毒性。但棉铃虫对它有抗性,它以棉花为食物,为自己提供养料。研究组首先分离了棉铃虫参与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双链RNA转基因植物喂食后,棉铃虫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对棉酚的耐受性大大减弱。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叶子喂食,使这些棉铃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药用价值

NPV率先实现突破   

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一举突破了严重制约该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世界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研发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每克原药中病毒含量高达5000亿个病毒粒子,超过同类产品20多倍,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每亩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虫。   棉铃虫病毒生物农药2005年起在我国新疆棉区连续示范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兵团农一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的十多个团场,总体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铃虫NPV生物农药的地块,天敌数量明显多于使用化学农药的地块,很好地控制了后期棉蚜的危害,每年减少用药次数2次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2006年到2007年,累计推广应用200万亩次。 

  在传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对棉铃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材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将产于纱布上的卵经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初孵幼虫用毛笔移入特制的带盖10孔饲养盒,每孔1头,孔径和高度为2.5 cm×1.8 cm,接虫前每孔加人工饲料45 g,接虫后加盖,直至化蛹。幼虫化蛹后用培养皿收集,直接放于成虫饲养笼中,任其羽化、交配和产卵。采用这一改进饲养技术,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显著提高,棉铃虫的病害明显减少,同时节约饲养成本约50%。 

常见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保定3个市对14代棉铃虫幼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抑制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导致疾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细菌为苏云金杆菌;真菌有绿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铃虫视年度、世代不同而差异显著,平均死亡率为21.1%,高的可达57.1%。研究还表明:棉铃虫疾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宿主种群、病原菌种群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其它

  棉铃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碰到一起会互相争斗,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博士领导的研究组,通过改进人工饲料,增加适口性,改善饲养条件等措施,终于让棉铃虫可以和平共处了。   昆虫病毒属于微生物,要通过生物学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体的昆虫进行增殖。首先要在厂房内大量培养活体昆虫,待其长到适当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后收集死亡虫体。经过分离纯化,获得昆虫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杀虫剂。过去棉铃虫不能群养使得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新技术使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按目前年产两吨、每克含5000亿个病毒单位的生产规模,可以供给无公害防治1000万亩次的农田,减少5001000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棉铃虫群养技术的突破对生物农药的生产意义重大,解决了限制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害虫不产生抗性。在田间造成害虫世代之间病毒病的大面积流行,属典型的绿色环保型农药。   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高含量的棉铃虫病毒原药。病毒杀虫剂生产工艺中要把病毒从死亡的虫尸中提取出来,常规方法仅可获得每克200亿病毒单位左右的产品;科研人员采用独特的提取工艺,使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达每克5000亿病毒单位。1克这样的原药可以加工成防治5亩农田害虫的病毒杀虫剂。应用该项成果而生产的生物农药,于年初获国家发改委生产许可证。

 转载注明:清波灭鼠公司官网

网站首页|关于清波|成功案例|酒店灭鼠杀虫|超市灭鼠杀虫|清波公益行|加盟清波|害虫百科|联系我们|淘宝销售

版权所有:湖南清波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湘ICP备18017284号-1
电话:0731-84763401 400-666-7516


Baidu
本站关键字:灭鼠公司灭老鼠湖南灭鼠公司灭老鼠公司